“用功所以无恒者,皆助长之念害也...此事万非疲软人所能胜,须是刚猛,用血战功夫,断不可弱”。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趋事赴功,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理解为什么刘瑜博士笑称曾国藩是一位勤劳奔波于全国各大地摊,给全国各界小爬虫带去希望的成功学专家了。其实,我们更应该透过这位完美逆袭成一品官员的“成功学专家”的脱胎换骨之径来参悟他的人生智慧、成功哲学。
第一部分将通过曾国藩和左宗棠一生的恩怨来参悟他的人生智慧。
两人性格、用兵策略上的部分差异如下:曾国藩:儒缓、拙、很少在第一时间贡献高见、带兵打仗不使用奇兵妙计。左宗棠:擅决断、有点恃才傲物、高己卑人、在适当的时候绝不害怕冒险。左季高身上不得不提的“科举情结”
左宗棠天分极高,幼时读书便能一目十行,他终生崇拜的人是诸葛亮,动辄自称“今亮”、“老亮”,但举人却成为了他功名的顶点。中举后的六年内三次会试他都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左氏发誓此生不再应考。没有通过科举飞黄腾达,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宗棠只能靠当师爷过过瘾,并没有什么实权。而曾国藩虽资质平平,但中举后其科举路却十分顺利。中翰林、点进士、十年内七次升迁。左宗棠的内心一直对对那些高中科甲有股莫名的敌意,原因大抵在于他科举是他心中难以抚慰的伤痛。
①曾左两人一生的恩
可讲述的实在太多,仅撷取部分供参考。
初见:咸丰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傍晚,正在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墨绖出山,左宗棠时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友,两人第一次见面便奠定了左对曾一生轻视的态度基础。(左认为曾的才能较差,“但才具稍欠开展”。)
Ⅰ.左宗棠向曾国藩推荐满族军官塔齐布作为帮手,塔齐布后来成为了湘军名将。
Ⅱ.曾国藩于靖港大败后投水自尽,左闻讯后缒城而出,到湘江船上看望曾。(其实还是对曾进行了辱骂)
Ⅲ.当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突入江西后,左文襄担心江西全局因此而溃,祸及湖南,便向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建议迅速支援江西,救曾于危急之中。
Ⅳ.曾国藩提携左宗棠,助左登上浙江巡抚之位,并把驻扎在浙赣边界的湘军统帅权交付给左,实现了左的梦想。
Ⅴ.清朝重文轻武,一名叫樊燮的武官自恃大员身份,见了左宗棠并未请安,并在左面前提起他的师爷身份扎他的心(左当最忌讳被人提起师爷身份),左一气之下踢了樊燮一脚,樊燮便向官府控告左宗棠,左的头颅岌岌可危。 曾国藩通过温辞慰问、托关系走后门、在皇帝面前为左说话等方式化解了这场危机。
②曾左两人一生的怨
Ⅰ.两人首次合作十分愉快,曾国藩写信给左宗棠,恭敬地请他出山,左宗棠回信冷淡,并在给朋友的信中对曾语含暗讽。
Ⅱ.曾父逝世,曾擅自离开军营(其实是借此举表达对咸丰的不满),咸丰对曾的处境心知肚明,左却在这个时候寄信给曾,对曾大义凛然地加以严厉批评。左在信中开头便从儒家伦理原则高度出发批评曾国藩委军归家,而道德是曾国藩最看重的品质。不仅如此,左宗棠还从带兵策略等方面对曾国藩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Ⅲ.“绝无良心科”(曾国藩部下评定的)一二名:沈葆桢、左宗棠
曾国藩为了湘军的供饷稳定、充足,便保举了沈葆桢担任江西巡抚,沈在登上巡抚之位后急于干出一番成绩,便不再给湘军供饷,反而和左宗棠走到了一起。曾在信中微微抱怨,左却为沈打抱不平。
Ⅳ.正式决裂:同治三年 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终于陷落,曾国荃在捷报中草莽地说幼天王(洪秀全之子)已在南京城内举火自焚,幼天王实则突围成功。左宗棠在得知幼天王的下落后火速上报朝廷,并刻意夸大幼天王残部的战斗力。慈禧听闻后切责曾文正,此事过后,两人彻底失和,从此私下再无往来。
补充:最后一次交往以及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对曾家的一次帮助
最后一次交往:同治五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并奉旨西征,左经费不足欲找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求助。曾在得知此事后不仅源源不断地输送军饷,还把自己最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使用。 左在奏报朝廷时特意感谢曾国藩的慷慨解囊,却在私下给儿子写信时再次贬低曾国藩的才华,只对刘松山大加赞赏。
曾国藩死后六年其次子曾纪鸿因没钱治病,只得通过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云借钱,左在了解情况后给了曾纪鸿三百两银子。
③曾左失和之后双方的表现
曾真正做到相忘于江湖,没有公开说过左氏一句坏话、私下也很少和人谈起此事。并且鼓励自己的学生李鸿章、长子曾纪泽处理好和左宗棠的关系,不要因为自己而对左心存芥蒂;左宗棠每见一人必要亲自解释两人失和的来龙去脉。郭嵩焘:“退阉言,在营日两食,与左君同席。未尝一饭忘公,动至狂诟”。薛福成:“文襄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文正”。
晚年的曾国藩虽然以悲伤色彩为主,但他的心境早已达到看破功名、跻身圣域的境界了。
在他和左宗棠一生的交往中我们能参悟到什么呢?大概有以下几条:
1. 待人真诚,拒绝伪善。
2. 心胸宽广,不计前嫌。
3. 相忘江湖,不再品评。